一般認為,「心跳或呼吸的變化等很容易觀察到」,然而事實上,在現代社會中,無法正確察覺肉體變化的人意外的多。
本書將聚焦於譯官於中朝交流之間的功能,包括譯官如何協助朝鮮王朝面向使臣們或其他朝鮮士大夫傳遞的訊息,並非單純的語言翻譯,更包括在文化及政治上透過他們理解並詮釋而成的各種觀點。《禮記‧王制》指出:「五方之民,言語不通,嗜欲不同。
圖片由作者提供 中國朝貢體系的具體運作,包括清朝時期,禮儀如何落實是重要的課題。」故對於朝鮮來說,無論在交聘的過程還是社會風俗等,禮的合符,成為了重要的考量,因為涉及擺脫被認為「夷」的想像,故無論從政治還是文化上,朝鮮半島歷代政權都對於禮,特別是交聘的賓禮相當重視,而履行有關禮儀工作時,譯官扮演極為重要的角色。凡軍旅、會同,受國客幣而賓禮之。中朝之間的交聘過程,協助朝鮮處理大小事務的,除了被任命為使團正使的士大夫階層官員外,還有一群懂得各種中國應對語言的翻譯官。自儒家成為中國文明甚至東亞世界的主要思想來源以後,禮便被視為維繫秩序的概念與方法,無論是人與人之間,還是國與國之間,透過禮儀的落實以作為秩序運作的綱領。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這些研究都關注於看見明顯變化的「Outer Zone」國家,特別是英人來華後的各種衝擊與變化。相比之下,對於「Sinic Zone」(中華區)與「Inner Asia Zone」(內亞區)的「外藩」,特別是「朝貢國」如何看待賓禮落實及賓禮對於中國與國家之間關係建構的意義,似乎可作更多深刻的探究,特別是如何看到譯官在朝貢禮儀運作的媒介角色。因為聖誕節假期將至,對於這樣的放寬是否導致疫情失控,NSW州長態度就是與病毒共存是既定方向,不打算收緊防疫措施,但是大力鼓吹民眾施打第三劑。
文:Oz Formosa 今(2022)年4月15日,台灣COVID-19(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新冠肺炎、武漢肺炎)的單日確診數第一次突破千人大關,之後會怎麼發展?是否如指揮中心說的單日破萬(編按:台灣本土疫情單日新增確診數,已於4月28日破萬例),總數破百萬都將到來。生活大致上已經回復到疫情之前的狀況,不同的是,搭乘公共運輸要戴口罩,進入室內的賣場,很多民眾會自發性地帶上口罩。這一天,也是NSW政府排定的解封日,大幅放寬限制,包括掃QR code的要求場所大量縮減,室內也不再強制戴口罩。其實,這跟一般流感或甚至感冒的SOP沒有差別,澳洲民眾早就習慣,有病徵就請假,不要傳染給同學或同事。
|Photo Credit: 本文作者提供 上圖有四個數字,新增確診數(NEW,藍色),住院數(HOSP,橘色),加護病房病人數(ICU,綠色),使用呼吸器數(VENT,黃色)。另外,公共運輸工作者也多次罷工,抗議過長的工時以及薪資無法彌補長期的壓力。
一天幾萬人確診,表示一天有幾萬人請病假,一請就十天。|Photo Credit: 本文作者提供 提供學生免費快篩試劑的政策,的確收到了成效,讓大家養成習慣,有症狀就測,確診就隔離,家人是密切接觸者也要一同隔離,然而,close contact與隔離的定義也是會調整的。可以看得出當確診數暴增時,其他三個代表中重症的指數也會快速飆升,雖然比例看起來很低,實際數字卻是衝擊醫療體系。最近三月修正的規定是,確診者隔離七天,時間到了就自動解除,如果還有症狀就自行延長。
密切接觸者也是隔離七天,第六天快篩,陰性就解除隔離。過去四個月的新增確診數與住院數比較。果不其然,一星期之後,防疫限制又回來了。一月底,暑假結束,開學是更大的挑戰。
澳洲現況 確診數破千後的四個月,是澳洲復活節假期的第一天,這是兩年來第一次,澳洲迎來沒有防疫限制的復活節,民眾快樂出遊,人潮大量湧入各個活動場所,例如雪梨的Royal Easter Show,假期第一天就湧入了五萬名遊客。不過,校方都強調,這並非強制性質,學生可以選擇不做,但是如有症狀,強烈建議一定要快篩,不放心的可以做PCR,就算是陰性,也不要來學校,等到沒有症狀再回來學校。
爆衝的確診數 聖誕節前夕,單日確診數已經來到五千以上,NSW的首席醫官發表疫情看法,根據模型推算,一月底將會出現單日兩萬五的高峰,疫情穩定得等到二月以後。同一戶裡如果連續有人確診,密切接觸者無須延長隔離,只要最初七天結束即可。
居家隔離,與病毒共存 一月是澳洲的暑假,不只學生放假,許多人也都還在度假中,各行各業都都是,確診代表的意義,是市場上的勞動力快速下降,因為確診者要隔離十天,如果十天後還有症狀,則延長24小時,到症狀消失為止。單日兩萬五千?這對雪梨區民來說是無法想像的數字,這等於每兩天就有百分之一的人確診。兩個小孩從學校拿回來的快篩試劑。NSW尋求聯邦政府的協助,趕在開學前的週末,發放給中小學生免費的快篩試劑,在開學後,每週兩次,在上學前先在家裡快篩,如果確診就通報學校,在家隔離因此,發展出從歐盟到法國的指標方向:處理國際事務,中國是合作夥伴、商業貿易領域,中國是競爭者、政治體制分歧上,中國是對手。他保證自己是所有法國人的總統,不會有任何人被遺棄在路邊。
不只歐盟,連在印太地區防衛事務上,馬克宏都強調,法國和歐盟既不是中國的附庸,也不完全與美國結盟。認為歐洲安全秩序的問題還是必須由歐盟來處理與俄羅斯的關係,美國和北約的處理有可能火上加油。
儘管內政改革問題會是馬克宏的優先事項,但在新的任期中,對外政策領域亟待解決的是和俄羅斯的關係以及歐洲安全問題。只是,選舉結果一公布,從媒體到政黨都立即轉向立法選舉的競選活動。
也由於馬克宏革命成功,使得今天要反對他的選民無處可去,只得轉向極端。極右派擴張已是法國隱憂 五年任期內沒能減少極端主義或振興民主生活,所以勒龐(Marine Le Pen)可以憑藉近1330萬張選票,經歷自1958年第五共和成立以來最接近權力的時刻。
我們可以再依靠法國五年。在6月份的議會選舉中,馬克宏必須努力維持前進黨在國民議會的多數黨地位,否則他將被迫實施「共治」。而在處理俄烏問題上,也可能會影響到法中關係。現在的問題是法國人是否想要「共治」? 根據Opinionway的民意調查顯示,63%民眾希望馬克宏「在國會不佔多數,被迫共治」,35%則希望他能在議會「佔多數席次,能執行自己政策」,另外則有2%人未表達意見。
Photo Credit: Reuters / 達志影像 馬克宏的對中立場受人質疑 不諱言是全球化信徒的馬克宏在與中國的外交上,馬克宏傾向推動法中雙邊關係,但是在政治制度和人權問題上,他又必須與歐盟的政策一致,尤其法國和德國都是歐盟的領頭羊。不過,馬克宏受歐盟中國政策影響勢必多於馬克宏影響歐盟的中國政策,而這可能會影響法中關係,對經貿發展產生不良影響。
極右派崛起標誌著馬克宏歷史性的失敗,五年前,馬克宏的勝利導致傳統左派社會黨和右派共和黨這兩個構建法國約一世紀政治舞台的政黨歷史性的垮台。雖然馬克宏在勝選感言上矢言,要讓未來五年變得更好,讓「未來的新時代將與過去的時代有所不同」,但他立即要面對的是充滿怨憤的民眾和尷尬的國會局勢。
但是馬克宏過去的單打獨鬥,在疫情的刺激和俄烏戰爭發生後,越來越多的歐洲國家轉向到馬克宏對歐盟建設的這個設想框架。但在投資和貿易等觸及實際經濟利益的問題上,馬克宏傾向於在法中的框架內實現利益最大化,終究,法中關係生變不符合法國的利益。
2017年9月在索邦大學發表演說,馬克宏就首度闡述其「歐洲主權」和「戰略自主」等觀念和思想體系,主張歐洲在戰略上更為獨立,建立歐洲的防衛體系,而非一直依賴美國。雖然短期內必須依靠北約來應對俄羅斯的安全威脅,但是這更加強了馬克宏推動歐洲戰略自主的意願。他在勝選後強調稱,不會延續之前的政策,而是要與大家一起發明新的治理國家的方法。縱使整體上的法中關係不會有變化,新政府也應該會儘量保持對中政策的連貫性,並更多地藉助歐盟的整體力量來和中國打交道。
所以,在敏感例如人權的議題上,馬克宏通過歐盟─中國的外交框架向中國表達更強硬立場,通常在處理涉中的敏感議題,也是小心謹慎的態度。文:蔡筱穎 五年內失去近200萬張選票的法國總統馬克宏(Emmanuel Macron),雖然勝利連任卻也是直接面對自己的失敗。
歐洲理事會主席米歇爾(Charles Michel)也向他祝賀:「在這個動蕩的時代,我們需要一個強大的歐洲,和一個完全致力於建立一個更有主權和戰略意義的歐盟的法國。這次選舉並非揭示,而是證實了法國社會的這種分裂。
」 過去的五年,馬克宏在對外戰略上一直企圖要回歸「戴高樂主義」,以獨立外交的傳統讓法國人重新樹立民族和大國的自尊和自豪,並強調歐洲一體的主權性質,提升對歐盟的認同和歸屬感。如她落選發言,「今晚結果本身就代表了一個巨大的勝利」。